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12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结果……
  呵呵!
  “韩大人既然知晓,此事就不该提起!”王盐铁使这时再度大声说道。
  他不管韩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决定先发制人。
  “王大人,我曾听闻,各地方州郡皆有商人为谋得利益售卖私盐,为何地方官府却不能做到全面禁止?”韩彻就问道。
  这话一出,王盐铁使面色瞬间变得难看,朝堂上的气氛也有些不同起来。
  商人们在明面上瞧着确实是被排除,可就像这些官员们刚才说的那样,商人重利。而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商人就会想方设法进行走/私/贩/盐的勾当。
  以时下的风气和朝廷过去对地方州郡的监管不到位之情况,常平仓里的粮食都能被官吏进行一番操作用来谋得利益,那么可想而知,在盐业这么大的利益下,必然也少不了地方盐吏和商人勾结。
  可以说,只要是带了盐字的官职在眼下,都是肥差。
  韩彻这时候提出改革盐政,就等于在截断这朝中不少人的财路!
  “这些商人要钱不要命,又生性多狡,官府如何能抓捕得尽?”王盐铁使提防多说多错,就只把责任全往商人身上去推。
  “原来如此。”韩彻再度点点头,然后就说道:“我手中有一份数据,烦请诸位大人先仔细一看。”
  韩彻说完,就朝着朝堂中央高坐着的皇帝躬身行礼作揖了一下。
  然后朝臣们的面色皆为之一变,只见皇帝冲着一旁的内侍无声的点了点头,内侍就捧着一迭纸张,逐一分发给大家。
  王盐铁使此刻内心也不禁惊惶起来,从眼前这一幕来看,今日说是提议,分明那韩彻早就已经取得了皇帝的认可!接着,等到他从内侍手中接过分发的纸张,在瞧清楚上面的一干数据后,面色更是越来越难看。
  他怎么也没想到,早在当初赈灾之时,韩彻就已经在背地里谋划起这事!
  朝廷实行食盐禁榷制度,彻底将商人排除在外后,就也使得所有有关于食盐的事务都需得官府来处理。
  可想而知,从中/央/政/府再到各州县,这个盐政的官僚机构该有多么的庞大臃肿。这就导致光是这些官员的俸禄还有盐政官僚机构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各项开支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耗费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食盐售卖的作价必然会随之上涨不少。
  然而上涨过后的食盐,朝廷从中所获取到的利润却并没有与之相匹配。再加上官盐卖得越贵,必然会导致一些百姓开始吃不起盐,这就又给私盐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纵使朝廷加大力度打压又能如何?巨大利益会促使商人铤而走险,官盐的昂贵又让普通百姓吃不起,他们只能去买私盐!
  如此一来,朝廷为了打压私盐,只能加大力度制定律法和增多办事人员。这就又使得财政耗费变大,官盐价钱跟着上涨。然后百姓越发吃不起官盐,就越是只能去购置私盐……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韩彻此刻交给大家的这一份数据,就详细的记载了他上次赈灾时,从裕州运输食盐到松州,以低于朝廷制定的作价十五文一斗售卖出去所获得的最终利润。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韩彻采取的就是让裕州百姓民制,由漕运队伍直接运输,再到松州由盐吏售卖。
  漕运才刚经历改革,整个机构都被韩彻全权掌控着,效率自是不用说。
  最后在售卖这块,韩彻派遣了工作组的官吏去实行监督,松州盐吏又只当这是一次寻常的赈灾手段,便也不敢如过往那般去操作。
  再加上当时松州的杨刺史,还正寄希望于韩彻能帮他解决税收问题,以免对自己当年的政绩造成影响。自然也是韩彻这边怎么要求,松州整个地方官吏都尽可能的去实施配合。
  一时间,朝臣们只觉得手中这张薄薄的纸张仿若千斤重一般。因为上面所登记的最终利润占比,竟有着远超于过去数倍之差!
  韩彻这时候开始慢慢的转向了朝臣们:“私盐售卖一事既然做不到全面禁止,又为何不另寻办法解决?”
  “商人重利又如何?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1)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