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第107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商人们显然比官府更擅长生意。
  这期间其实也就不过短短时间,松州就开始有不少的布商或粮商,在这里设店收布。
  松州善织造的农户们,在这些店铺里先领取棉花或棉线,回家织造成布匹后,再拿过来换取银钱,或直接兑换粮食。
  这里本就是江南区域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赋税最重,田亩却有限,农户才不得不形成纺织为主业。而韩彻这种社会分工的办法,就是考虑到了各地生产力的不同发展,能更好的适应,以及满足眼下的大环境需求。
  于是当韩彻他们乘坐船只离去这日,不仅见到码头处有小舟捆绑着大量的棉花或是麻袋装的粮食而来,也见着小舟运输着一船一船的棉布离去。
  松州港口码头本就船只拥堵,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到韩彻他们乘坐的船只都驶离港口二三里地外,都还能瞧见。(1)
  “啧,这生意也太好了吧!”韩老三瞧得直咋舌。
  “似这一晨,或得数千匹布去!”随行工作组的官吏们也难掩惊讶道。
  这种超强的效率,纵使官府之前也不可得。这也就是韩彻之前宁愿放弃掉一部分的利益,执意要在松州码头抛售棉布的目的。
  官府办事,通常都需得一层一层往下发政令,在这些时间上的耗费,商户这里却是不需要的。甚至他们还要为了能抢占市场,赚取更多的利润,会尽可能的去减少时间上的耗费。
  在交易上,商户和百姓之间也会更自由。
  而对朝廷来说,短时间内,这么操作瞧着是没问题的。但若是想长久,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首先,朝廷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官僚机构去负责。
  官僚机构里的官吏俸禄,还有各项开支,在财政上就是一笔不小的耗费。
  其次,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
  凡牵扯到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就是无可避免的。
  最要紧的是在这种官办强势的垄断交易下,很可能把一个好的交易市场,最终却变成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盘剥百姓的敛财手段。
  韩彻回到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朝廷就此次两地赈灾一事做述职。
  物资和粮食药材等快捷又及时的调配到位,将百姓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减少到过往同情况最低。所以单从这些方面来看,韩彻这次救灾都完成的很不错。
  皇帝在见着韩彻后,就对着他就做了好一番夸赞,慰劳的话也说了许多。自任命使职官后,韩彻每一项政务都完成得这般出色,解决了朝廷不少的难题。那么对于这么能干又得力的臣子,皇帝自然不可能吝啬好话。
  韩彻也回以皇帝感动神情,在趁着气氛到位后,紧接着他就对皇帝针对这次赈灾,提议完善地方官员的考课制度。
  “臣以为因受灾而损免之州县,不应再将赋税必集计入官吏当年考课。”韩彻言道。
  皇帝一听,顿时就不说话了。赋税一事事关重大,朝廷财政过去又全赖赋税征缴,这并非是能轻易就做决定的事。
  韩彻也不急,只继续跟皇帝分析其中的利弊。
  如今朝廷所制定的损免制度,是跟地方官吏政绩考核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就使得不少地方官吏在发现灾情时,不愿意去替百姓如实上报朝廷。
  过去朝廷为了避免这事,就制定一经发现官员所奏不实,将会对此做出严厉惩戒,然而这效果显然并不好。
  这事情韩彻更是亲身经历过。
  就是当初他刚穿越过来,在安南任职时,收编的那群从渠县逃荒过来的流民。他们就是因为渠县当时所任职的县令害怕担责,未作如实上报朝廷做损免,才使得当地不少百姓因为缴纳不出赋税,被迫扔下田地家园,逃荒到安南来的。
  这期间,还有不少因未能得以救援或逃荒路上而死去的百姓。
  最终算下来,朝廷折损的实际更多,也招百姓深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